夺冠!重庆博士后获6项大奖“闪耀” 全国超千!招收人数首现“两年三倍增”

重庆职信网 职称新闻

今(21)日下午,“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重庆代表团返渝接机仪式”(下称“仪式”)在江北国际机场举行,为本次参赛的“重庆英才”接风洗尘。

图片
市人力社保局领导亲临机场迎接重庆代表团凯旋。王小洪 摄

同时,重庆市人力社保局也宣布另一项可喜成绩——截至2021年底,重庆市全年已招收博士后过千人,比2019年增加607人,实现了两年三倍增速。

在这双份的“亮眼”成绩背后,是重庆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部署要求,贯彻重庆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成果,也是重庆厚植“近悦远来”的人才沃土,在2021年收官之际,培育出的一支“挑得起大梁”的先锋劲旅。未来,重庆也将继续通过“授权赋能”激发人才活力,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重庆人才工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做好人才保障。

图片
热烈欢迎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重庆代表团载誉而归。王小洪 摄

6项国家级大奖彰显“聚才”决心

重庆博士后招收规模呈“三倍增”

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于12月18日在广东佛山拉开大幕,这也是我国博士后制度实施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全国性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

大赛上,重庆参赛代表团的涉猎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其他行业等八个专业。

最终,由重庆大学、重庆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文理学院推荐,翟福强博士后带领的《国产大飞机用隔音隔热超细玻璃纤维棉材料领航者》项目,以及西南大学推荐,陈志友博士后带领的《以柑桔新品种为支撑的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分别获得创新赛新材料组、创业赛现代农业与食品组的第一名。

那么,这两枚金奖的含金量有多高呢?据了解,本次大赛有全国各地的47个代表团1400多个团队(项目)进入总决赛,重庆夺取金牌的分别为创新赛新材料组决赛项目(共83个项目)和创业赛现代农业与食品组决赛项目(共有47个项目)。

据了解,这两个赛项在全国仅有8个“第一名”,而重庆就占了两个“八分之一”。无疑,这个成绩是中国“最强大脑”们“各显神通”,奋勇较量后,夺取的象征着创新创业全国顶尖水准的胜利果实。

据了解,自今年5月大赛正式启动以来,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积极筹备,坚持高水准谋划,组织相关部门联合部署,把组织参加本次大赛作为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和重庆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工作。

在前期组织参赛的过程中,重庆市各设站单位高度重视并全力支持,坚持“优中选优”,通过对237个项目的选拔后,最终共派出30个优秀项目、47名博士后征战应赛,并取得斐然成绩。

博士后人才作为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创新创造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推动者,是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大赛上,重庆一举夺得6项国家级大奖,不仅让全国看到了重庆项目的风采,也向外界展示了重庆打造西部人才聚集新高地的决心和成就,对我市的博士后人才建设工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深刻意义。

近年来,重庆市人力社保局持续致力于推进以博士后为引领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全方位制定出台博士后支持政策,加快博士后工作提质增效,旨在将博士后人才打造成为引领支撑重庆高质量发展的先锋力量。

特别是2020年出台进一步加快博士后事业创新发展的“黄金18条”政策,将博士后出站留(来)渝资助由择优资助调整为“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招收博士后5893人,在站2896人。在今年10月28日召开的全国人社系统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暨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会上,我市作为博士后工作唯一典型,与北京、上海、广东、河南五省市在会上作交流发言。

截至今年12月21日,2021年全市博士后招收突破1000人,比2019年增加607人,实现两年三倍增速。同时,进站博士后来源结构不断优化,境外取得博士学位博士来渝进站98人,占10%,同比增长120%;市外来渝797人,占80%,同比增长80%。

图片
重庆代表团(部分成员)在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闭幕式上合影。王小洪 摄

“人才生态”魅力让博士后扎根

立志为“乡村振兴”干到底

“陈志友博士,这次获奖有什么感想吗?” 12月21日下午,在接机现场,面对记者的提问,陈志友答得底气十足。“我相信,在重庆这片人才‘沃土’上,我们还会培养出更多的柑橘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打好技术基础与科学基础。”

在本届大赛中, 陈志友参加的现代农业与食品赛道创业组共有47个项目参赛,他带来的《以柑桔新品种为支撑的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项目,用柑橘的“甜度”征服了现场评审专家们的味觉,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众多国内著名高校顶尖人才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金奖。

目前,陈志友的“柑橘产业”已经在湖南、四川、重庆等地推广柑桔新品种5万余亩,带动2000余户家庭年均增收超5.4万元,总计增收1.2亿元。

近年来,重庆一直致力于为各类人才搭建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高水平的服务载体和发展平台,着力将重庆打造为人才的聚集之地、用武之地、向往之地。

陈志友坦言,博士毕业后之所以继续留在重庆,是看中了这里的发展前景。“重庆‘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给了我们博士后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强大的经费保障,以及‘英才计划’等后勤保障,让我们能真正沉下心来搞科研。”陈志友说,对他而言,这便是重庆“迎凤筑巢”最大的魅力与实力。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重庆人社部门一直深耕于凝聚创业干事之力,涵养优良“人才生态”方面的引才聚才工作。

在培养博士后方面,我市从“在站期间”拓展到了“在渝期间”,畅通博士后在渝发展通道,在我市“塔尖”“塔基”人才政策中将博士后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在重庆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项目选拔中予以倾斜支持。

具体来看,重庆3年来投入3亿元支持重庆大学设立了博士后引进培养专项。在市自然科学基金中每年划定2000万元用于博士后资助。设立“博新计划”等项目,个人综合资助最高可达104万元,对基础研究的资助年限最长可达6年。这些均是对博士后人才真金白银的支持,尽显诚意。

图片
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重庆代表团金牌获奖选手为重庆点赞。王小洪 摄

博士后点赞成长“快车道”

要为项目“打通最后一公里”

本届大赛中,由重庆大学、重庆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文理学院推荐,翟福强博士后带领的《国产大飞机用隔音隔热超细玻璃纤维棉材料领航者》项目也获得了金奖。

该项目是翟福强博士后带领团队,历时两年研发出的适配国产飞机的航空用隔音隔热超细玻璃纤维棉,在纤维成分配方设计、纤维网络体系结构和改性处理上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在航空棉隔音性能、隔热性能以及力学性能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成功申请了12项专利保护。航空棉隔音隔热性能指标均符合中国商飞大飞机试航要求,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目前已在ARJ21支线飞机批量性应用。

“获得金奖当然很高兴,但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现在我们还要为打通项目‘最后一公里’努力。”翟福强说,他希望的是,能把技术应用到更多的生活场景中。

翟福强是河南洛阳人,2015年底才来到重庆;在2019年入职重庆文理学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还入选了重庆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翟福强坦言,他是重庆引才政策的受益者,尤其是重庆对人才评价方式的不断创新,让也感受到了重庆对人才的尊重和爱惜。

事实上,“宠”博士后,重庆一直都是认真的。

重庆市人力社保局表示,为拓宽博士后成长通道,重庆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以编制、岗位吸引博士进站,按“先进站、后进编”方式,培养青年人才。鼓励高校青年教师到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在站期间可享受离岗创业和在站博士后资助政策。

更务实的是,全职博士后人员进站满1年,研究成果或业绩突出,经2名导师署名推荐、设站单位考核合格,可申报认定副高级职称;博士后人员出站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3年,研究成果或业绩突出,经2名同行专家署名推荐、用人单位考核合格,可申报评定正高级职称。

相信,通过对博士后科研成长“快车道”的架设,将进一步促进和优化博士后创新创业“生态圈”,让八方“英才”齐聚重庆,在这篇沃土上“开花结果”。

支持博士后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重庆将以“高精尖缺”为培养重点

除了上述金奖外,由西南大学推荐,董战旗博士后带来的《养殖用快速诊断检测技术》项目获得银奖;由重庆医科大学推荐,谭米肖博士后带来的《脑肿瘤影像、病理与多组学融合的智能诊断》项目,以及重庆交通大学推荐,马庆禄博士后带来的《隧道云智能机器人巡检技术与方法》项目获得铜奖。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得优秀组织奖。

2021年即将结束,在新一年即将到来之际,重庆市人力社保部门也为持续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环境”,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定下了“小目标”。

重庆市人力社保部门将始终坚持“四个面向”,从国家和重庆发展需求出发,以“高精尖缺”为培养重点,在重大科技攻关中培养磨砺博士后,将招收规模提升到每年1000人以上,加快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此外,还将一步支持博士后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对重点科研平台及创新团队的科研骨干、研究领域属于国家和我市优先发展领域的予以重点扶持。

在强化博士后政务服务提档升级、栓心留人方面,将引入市场主体,为博士后服务赋能添彩。同时,依托“重庆英才服务港”深度开发博士后人力资本,实现人才精准画像,推动人岗精准匹配,促进博士后发挥更大作用。

大赛虽已落幕,但扎根重庆的博士后人才们仍在带动科技创新的“征途”上奋勇突破,而重庆也始终在坚持落实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积极开展人才工作创新探索,为人才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让人才在更广阔的舞台施展才华,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